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和田

2023-02-15

返回专栏首页

作者:和田

原创投稿

评论:
怎么知道和怎么用

    “朋友们,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丑。这位小丑追了两年的女神,被比他大两届的学长,花了两周拿下了。而这位小丑,就是鼠鼠我自己。”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如果各位经常上网,相信隔三差五都能见到这样分享自己破防经历的老哥。他们常常以“鼠鼠”自居,字里行间透露出的,都是满满的无奈与悲伤。

    老哥们的故事千奇百怪,有关生活、有关感情、有关工作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会变的是故事的内容,不变的是故事背后的辛酸。

    而这群自称“鼠鼠”的老哥们,在不断的故事分享中,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文风。久而久之,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文学流派诞生了——“鼠鼠文学”。

    所谓“鼠鼠文学”,就是将自己比作一只老鼠,以老鼠的视角来诉说有关自己的故事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至少在寻常观念上,老鼠并不是个讨喜的物种,它们是脏乱差的代名词,居住在城市阴湿的下水道内。而“鼠鼠文学”之所以选择老鼠作为载体,是因为他们所涉及的内容,大多都是自己在各方面的失意经历——以一名“失败者”的视角。

    有时,“鼠鼠”们会因为自己追求已久的“女神”被别人“抢”走而破防;有时,会由于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焦虑;有时,他们还会遭受家庭方面的重大变故,以“鼠鼠”的形式来宣泄情绪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不过,抱怨与宣泄虽然是“鼠鼠”们主要的表达方式,但他们却也不是完全的悲观主义。“鼠鼠”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认清了自己的定位。他们会接受自己的普通与平庸,也会接受现实的残酷。只是对无法改变的现实,他们多少还是会有些不甘,有些痛苦。所以,他们才要借“鼠鼠”的身份,把这份情绪释放出来。身处下水,仰望星空——“鼠鼠文学”实际上就是一种清醒的痛苦文学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“鼠鼠文学”主打的是真情实感。“鼠鼠”们虽然分享的都是自己在各方面不顺心的事情,但他们身上存在一种特质,一种“底层”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感。“鼠鼠”们经历的糟心事,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历。而这种真实感,也正是“鼠鼠文学”能引发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。

   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,很多场合下的人们并不愿意直接输出自身的想法与观点。“凡尔赛文学”如是,“废话文学”亦如是。且不论互联网文学有多大价值,至少它们的确能让一部分人,从不愿发声转为了可以发声。

    普通人在社会中终究还是占大多数,“鼠鼠文学”这样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互联网文学,因此就有了绝佳的传播条件。一时间,广大网友有了能够吐露心声的载体,开始大规模地借助“鼠鼠文学”,将尘封在心中的失意现状与往事解封,营造出了一种“抱团取暖”的氛围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不过今天想聊的,倒也不是什么“鼠鼠文学”的内核之类的话题。“鼠鼠文学”最初的诞生地是百度贴吧,而这样具有普适性的梗文化,当然不会仅仅活跃在这一个社交平台。“鼠鼠文学”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其他社交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内。并且,随着“鼠鼠文学”的传播与发展,它最初的含义也得到了重新解构,并且衍生出了更多的表现形式——甚至,连主体也不再是那些熟悉的“鼠鼠”们了。

    作为新兴社交平台的小红书,它以“发现真实、向上、多元的世界,找到潮流的生活方式”作为自己标语的一部分。这似乎和强调失意与自嘲的“鼠鼠文学”在相性上并不搭。但“鼠鼠文学”却依旧进入了小红书用户们的视野,并相应地做出了一些“入乡随俗”的改变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起初,“鼠鼠文学”的形式与贴吧内的并无太大区别,都以分享失意经历为主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鼠鼠”的范围与行为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他们发布的内容不再仅限于令人悲伤的过往,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。并且,“鼠鼠”们的语气也有了不小的改变,从悲观的陈述转为了阳光向上的风格。

    “鼠鼠”成了受年轻人喜爱的自称,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它最早作为“底层”普通人的属性。许多在普遍观念上堪称“人上人”的网友,也开始以“鼠鼠”自居,而所发布的内容,也颇有些曾经“凡尔赛文学”的影子,有借“鼠鼠”之名炫耀的成分在内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如果说这些变化都还能与“鼠鼠文学”有些联系,那么“鼠鼠”回归“本鼠”,就再也没有了“鼠鼠文学”的影子。在小红书上,许多分享仓鼠图片的内容,都用到了“鼠鼠”作为文案。“鼠鼠”也逐渐成了一个专用TAG,用来代指这些萌宠的日常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我们不难看出,“鼠鼠文学”在进入小红书后的改变,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平台本身风格的影响。强调日常与分享的小红书,将“鼠鼠文学”这个原本带了些沉重性质的话题,变得更具健康向上的生活气息了。而“鼠鼠”这一称呼,更是一扫曾经阴湿的形象,多了几分“可爱”的感觉。

    对小红书的原生用户来说,“鼠鼠文学”是个彻头彻尾的“外来梗”。而在经过平台的“本地化”后,“鼠鼠文学”多了平台本身的特色,也更能被平台用户所接受。

    但平台的原生用户,并没有对梗去刨根问底的义务,他们所见与乐意见到的,实际上就是“本地化”后的“鼠鼠文学”。这就使得他们对“鼠鼠文学”本身的含义理解有了偏差。“鼠鼠”演化为了正经的仓鼠,也算是有迹可循——因为这的确就是它的字面含义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当然,我并不是想借机批判“曲解”梗文化的行为,这本身就没有什么错。小红书内的“鼠鼠文学新解”,只是“鼠鼠文学”在传播中演化的一小部分。在不同的平台,不同的使用者手里,“鼠鼠文学”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与内容——而这,几乎是所有梗传播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事情。

    实际上,“鼠鼠文学”也并不是最近才诞生的。它的主体“鼠鼠”,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,当时的“鼠鼠”还被称为“鼠人”或“老鼠人”。

    与如今代表普通人的“鼠鼠”不同,曾经的“老鼠人”几乎可以算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。它多出现于抽象界,用来代指那些整日沉迷网络与抽象的网友,称其像老鼠一样恶心,一辈子见不得人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而“老鼠人”演化为“鼠鼠”,则与B站密不可分。在前几年,“叔叔我啊”一直是B站内经久不衰的梗。虽然它真正的来源并不是B站,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“叔叔我啊”确实在B站得到了再解构与传播,并获得了全新的含义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借着与“叔叔我啊”的谐音,“老鼠人”成功蜕变为了“鼠鼠我啊”。虽然此时它所代指的对象并没有改变,但不难看出,相较于“老鼠人”,“鼠鼠”在字面上的攻击性明显要低了许多,这也为它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条件。

    如今,在“鼠鼠文学”中,最为常见的就是以“鼠鼠我啊”作为开头的作品。而现在的“鼠鼠”,也不再局限于玩抽象的那一小拨人,成了拥有普遍代表性的词汇。

    说实话,在网上询问他人梗的意思与来源,在部分人眼中是个很“掉价”的行为。因为它变相承认了自己的“不懂”,这是与如今人人都想当“懂哥”的互联网环境相悖的。不过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,使得互联网的梗传播同时存在了两种方式——内部演化与外部解读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所谓内部演化,就是梗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,虽然使用场合与含义会发生些许变化,但并没有改变梗原本的性质。使用这些梗的人群,也与其最初的受众高度重合,没有大幅的拓宽或缩减。

    以“鼠鼠文学”为例的话,大概就是“老鼠人”→“鼠鼠”→“鼠鼠文学”这样的发展形式。虽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说不上小,但“鼠鼠”的主体,依旧是那些宣泄情绪的普通人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而外部解读,就与互联网上对询问难以启齿的环境有关了。由于并没有了解到梗的来源,许多用户会选择对梗本身进行自行解读。在这个自我解读的过程中,难免会导致望文生义与各类误解。而这种误解,又会根据群体的不同,得到进一步传播,最终发展为自成一派的理解。

    依旧以“鼠鼠文学”为例。“鼠鼠”由于其易读性与文字本身带有“可爱”的成分在内,于是人们对它进行了“表面解读”,使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——使用的主体从诉说失意故事的普通人,转为了年轻人的普遍自称,甚至还出现了“985硕鼠”这样用于夸耀自身的称呼。而“鼠鼠”成为萌宠仓鼠的代称,也是这种自行解读的结果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无论是内部演化还是外部解读,都会共同促进梗本身的传播,它们最大的差别,也仅在是否了解梗初始含义本身上。而就梗传播的角度来说,是否保持原有的含义,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。梗终究是梗,能够广泛传播,才是它能被称为梗的原因。

    提起“徒步阿龙”,虽然只要稍微接触些抽象文化,就会对他有所了解。如果不接触这方面内容,他恐怕就只能算是个陌生人了。但如果提起“到达世界最高城,理塘!”,那网友们多少还是会有些印象的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“到达世界最高城,理塘!”是“徒步阿龙”在短视频拍摄期间的代表作品之一,而这也是梗传播受到内部演化与外部解读双重影响的代表之一。熟悉抽象的人自然不用多说,不懂抽象的人也能根据视频的内容,单纯将它定义为宣传理塘的旅游分享视频。完全不接触抽象,但能说上一句“到达世界最高城,理塘!”,这样的人在现实里其实算不上少。

    如果说“到达世界最高城,理塘!”还不算明显,那“家人们”则会是更有力的论证。诞生于早期土味短视频或带货视频内的“家人们”,在“徒步阿龙”的影响下,逐步成了土味与抽象界的惯用称呼。而它的不断发展,也使其最终融入了常规的语言体系。时至今日,我们可以见到各种成分的人都可以脱口而出一句“家人们”——即便他们与土味抽象完全搭不上边。

    身处优渥环境的“人上人”们,为何也开始自称“鼠鼠”?

    但即便梗的传播,能在内部演化与外部解读中分流出无数的流派,但真正能够经久不衰,并最终并入语言体系的,其实还是要算少数。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只拥有两三天热度的“热梗”,这才是大多数梗的真实写照。

    而梗传播的广泛与否,也并不是什么评判好梗坏梗的标准。说到底,梗本身就是为了“图一乐”而存在的。不管梗如何发展、如何演进、如何曲解,只要能满足“图一乐”的需求,并有属于它的受众,那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。

    至少在化身“鼠鼠”后,人们可以拥有勇气诉说自己的故事,可以借机分享自己的萌宠。这就够了,不是吗?

    玩家点评 0人参与,0条评论)

    收藏
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    分享:

    热门评论

    全部评论